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

螢光導引的微創膽囊切除,可有效避免肝移植患者的膽管損傷

這次我們團隊發表的論文,刊登在外科前十名的雜誌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(HBSN)上,2020年的影響因子高達5.296分,非常感謝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與陳肇隆院長的指導,也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。

 

先說結論

透過ICG螢光導引技術的協助,肝臟移植患者術後的膽囊相關併發症,可以安全且順利地用微創手術處理,而且避免膽管損傷的危險。

 

這篇文章為什麼重要

肝臟移植後的膽管併發症,一直都是外科醫師相當棘手的問題,尤其在肝臟移植早期發展的時候,移植時有時會將膽囊連同捐贈者的肝臟一同植入,作為手術後引流,或是處理早期膽管併發症的路徑。隨著時代演進與外科技術的進步,這項方法因為諸多的併發症,已經不再被肝臟移植界使用。

 

然而早期手術的這些病患,有部分會再移植後的10-15年左右,開始出現膽囊相關併發症,譬如膽囊炎、膽結石合併膽管炎等等。在過去因為擔心移植後再次手術的危險,尤其是手術中若不小心傷及重建的膽管,那可是極大的災難,因此大多數的膽囊手術都是用傳統開腹式的探查。然而傳統開腹手術傷口大、恢復慢,隨著科技的進步,我們也更想知道,患者能不能在ICG螢光導引技術的協助下有更好的選擇。

 

案例分享

這位40歲患者,13年前因為B型肝炎急性發作接受緊急肝移手術,近日因為嚴重的膽囊炎發作,甚至併發敗血症與皮膽簍管,透過經皮穿肝膽囊引流(PTGBD)後才獲得緩解,這次希望透過微創的方式,解決惱人的膽囊問題。

 

我們借助ICG在近紅外光(near-infrared, NIR)下會有螢光顯影的特性,協助患者進行微創的膽囊切除手術。透過膽引流管直接注射的方式,我們可以發現在普通白光底下幾乎無法辨識的構造,在螢光底下相當清楚的顯現出來。雖然有著極度嚴重的沾粘,但在螢光導引的協助下,依然可以安全並分離出各項中意的解剖構造。整個手術歷時約4小時,出血量在100cc以下,而病患也在手術後毫無併發症的順利出院。

 

ICG螢光導引技術的優勢

傳統手術中,有時會因為無法清楚辨認解剖構造,為了病患安全不得已將微創手術改為傳統開腹手術;另外探查膽道的方法中,亦有透過注射顯影劑的術中膽管攝影(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, IOC)來定位等方法,但技術性較高且無法同步手術。有了ICG螢光導引的技術之後,不但能如行車導航般提供同步提供精準的解剖影像,也避免的IOC本身的技術困難與輻射曝露。

 

當然,ICG螢光導引並非萬能,對於膽囊壁較厚,或是結石恰好卡在膽囊管(Cystic duct stones)的患者,成像效果就會受到侷限。實際上的運用,還是需要資訊有經驗的專科醫師。

 

總結

ICG螢光導引技術提供了一個安全且高效率的好方法,讓移植手術患者在不幸發生膽囊相關併發症時,依然可以考慮進行微創手術。希望這樣簡短創新的案例報告,可以對於有需要的人們有所幫助。

 

文章連結:

https://hbsn.amegroups.com/article/view/42120/html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胃癌手術後,飲食上要注意什麼?

胃癌在台灣的發生率,雖然不像大腸癌、肝癌那樣常見,但在諸多癌症當中,卻與「飲食」與「營養」最息息相關。根治性的手術切除,仍然是目前胃癌唯一可能治癒的方式,手術後要怎麼吃,如何保持足夠的營養,就變成一大課題。   手術後,我都吃不到以前那麼多,怎麼辦?   手術後沒...